我们党新时期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理论贡献及其启示

发布者:继续教育学院发布时间:2017-05-11浏览次数:1277

中国共产党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党,是理论上成熟和不断发展的党。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中,也不断实现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在推动党的理论建设中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重温我们党新时期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理论贡献,对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做好党和国家正在做的事情,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已经召开了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每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推进我们党的理论建设、理论创新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这次大会是在我们党结束十年动乱,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伟大转变的新形势下召开的。大会第一次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主题和理论主题,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纲领,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郑重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是这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也是贯穿以后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乃至当代中国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确定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确定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三大的重要历史功绩,是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括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并提出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等重大课题。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四年的实践经验,概括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大会确立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证全党继承邓小平同志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大会。党的十五大最重大的理论贡献,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全面阐述了邓小平理论,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六大最重大的理论贡献,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总结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大课题。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提出反腐倡廉建设重大课题,使党的建设格局从四项建设发展到五项建设。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八大最重大的理论贡献,是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大理论问题,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重大课题,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由“四位一体”扩展到“五位一体”,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充分认识党的理论建设、理论创新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思想建设是整个党的建设的基础,理论建设又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理论素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素质的根本标志。党的生机和活力首先是党的理论的生机和活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首先是党的理论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一个民族要登上时代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新时期我们党领导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不断胜利前进,党的理论创新起了主导的、根本的、决定的作用。这一条根本经验永远不能丢掉。“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首要的是理论创新。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当代的,就因为它始终是发展的,就因为它始终是联系实际的,就因为它始终是实事求是的。如果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干巴巴的教条、变成了空洞的口号、变成了一堆口惠而实不至的原则,它就会变质,它就会走向反面。理论是时代的先导。每个时代总会面临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新问题。回答和解决这些新问题,必然产生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新的实践和新的理论,时代推动实践,实践呼唤理论,理论又引领和推动时代和实践前进。这就是时代、实践和理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启示之二,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建设、理论创新取得的巨大成就。从对我们党新时期召开的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重大的或主要的理论贡献的重新学习和初步梳理,我们既为我们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而感到自豪和震撼,也切实而充分地感受到我们党新时期理论建设、理论创新所展现出的蓬勃生机和不懈探索精神。从1978年到2017年这39年,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飞跃、历史性进步。我们党的理论建设、理论创新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飞跃、历史性进步。这种历史性飞跃、历史性进步既同党和国家大局密不可分,又有它的自身特点。它是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又是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抓住突出问题而实现重点突破的;它是同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又是时刻倾听人民和实践的呼声,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新时期党的理论建设、理论创新不仅体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文献中,而且体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中央全会的文献中,也体现在其他中央文献中。这些重要文献,许多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制定的,但其中许多重大论断和真理光辉,特别是贯穿其中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具有长远指导意义,在今天和今后仍然是需要我们经常学习的。

    启示之三,必须坚持以党和国家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独立自主,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重大政治原则,也是重大理论原则。现在我国正走在强国路上,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正经历重大调整。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处在二战以来特别是两极格局解体以来剧烈而深刻的变动、变革时期。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前所未有的历史课题,要求我们党一方面要保持高度的战略自信、战略定力。还是那句话,天塌不下来。另一方面要善于观大势,谋全局,正确判断和把握历史趋势、时代走向,保持高度的战略清醒、战略前瞻。中国这条巨舰既然已经出海,就要准备迎接大风大浪。风平浪静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苏东坡有一句词,“无限春风来海上”,杜甫有一句诗,“锦缆牙樯起白鸥”,合起来就是,“无限春风来海上,锦缆牙樯起白鸥”。我们要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大国心态。同时要以广阔的世界眼光、深邃的历史视野和对现实的深度观察思考,加强对国际面临的诸如中美关系战略磨合期、经济全球化徘徊期、国际政治动荡期等重大问题,对国内面临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及早预防社会建设可能出现的社会分化、阶层固化、两极分化等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审时度势,稳中求进,把做好中国事情作为根本战略立足点,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

  启示之四,必须深入总结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建设、理论创新的新鲜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几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践创新最充沛、最丰富的时期,也是我们党的理论建设、理论创新最充沛、最丰富的时期。习近平同志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基本问题的过程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本问题,提出和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而系统地阐述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高到新境界、新水平。这些重大成果、重大进步,是我们党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标志。对这些重大成果、重大进步,在迎接党的十九大的过程中,要联系我们党的整个历史,联系我们党执政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联系国内国际大局,深入系统地总结好、挖掘好、概括好、运用好,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巨大指导作用。(李洪峰)

                       来源:《求是》作者:李洪峰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