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6日中共湖北经济学院委员会三届二次会议通过)
校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了学校的发展基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根据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研究了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重大问题,就科学编制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十三五”是学校事业发展爬坡过坎的机遇期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是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我校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期盼的美好愿景。编制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着眼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用力“爬坡”,着眼综合改革、治理能力奋力“过坎”,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开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新局面。
(一)学校具备创造新跨越的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学校围绕建设高水平财经类教学型大学目标,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和高校竞争加剧的新挑战,坚持调结构、夯基础、提质量,做了大量打基础管长远、增强软实力的工作,是我校内涵建设提质增效、若干领域取得跨越的五年。一是人才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专业和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深化,生源质量、升学率、就业率稳中有升,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美誉度明显提升。二是学科水平和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省级重点特色学科、楚天学者设岗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省级科研平台数量大幅增加,科研成果层次和数量持续攀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三是办学层次结构更加优化,获得硕士专业学位试点项目,停办专科教育,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进展顺利,法商学院稳步发展。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师资总量扩大,高级职称教师、博士学位教师、有海外访学经历的教师比例不断提高,省级教学名师实现零的突破。五是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全员聘用、教师分类管理、职称评审制度、职员制、绩效工资等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科研管理和评价改革有效推进,下移管理重心做实院系取得进展,试点学院改革逐步展开。六是条件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学校年度预算收入突破4亿元,银行债务归零,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新建工程陆续投用,信息和图书资源进一步丰富完善。七是党建和宣传思想工作成果丰硕,各项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领导干部作风持续好转。
五年来的发展成就,为“十三五”创造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学校面临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五年,改革全面深化,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新引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发展新阶段。一是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新构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入服务经济新时代,有利于我校学科专业更好地对接国家战略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推动学校办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互融。二是国内区域竞争与合作格局加速调整,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明显,湖北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显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实施,使湖北发展接续黄金期、升级进位,有利于学校发挥区位优势、学科优势,吸纳人才,汇聚资源,开放发展。三是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从以量谋大向以质图强转变、发展环境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发展定位从支持服务向支持服务与引领同步转变,一系列导向明确的改革政策有利于学校准确把握改革建设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四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学科专业与产业行业高度契合,积累了行业优势、经管学科优势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这些内外部积极因素共同汇聚成我校新一轮发展势能,机遇不容错过,必须鼓足干劲,加快发展。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学校发展还面临严峻挑战。第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学科发展综合化趋势加快,迫切要求学校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学科发展机制和教育教学模式。第二,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社会有了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家庭有了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学生呈现出多样化的人生目标,迫切要求学校主动适应和迎接人才培养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挑战。第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高校之间生源、人才、资源竞争更加激烈,迫切要求学校提高质量、强化特色、厚植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学校发展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办学特色和优势不明显;学科交叉融合不够,领军人才紧缺;办学活力、内生动力和保障能力不足等等。挑战和问题不容回避,迎难而上,才能够破解横亘在发展中的难题,化挑战为机遇。我们必须肩负责任,奋发有为。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我校处于内涵提升期、特色培育期、改革攻坚期,机遇难得,大有可为。我们要增强信心,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全力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我校“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思路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本科为本,质量攻坚,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实践、实用、实干型人才,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
(二)总体目标。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本科教育达到省内一流,研究生教育实现授权扩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质升级,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办学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类财经院校中的排名大幅进位,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内涵建设实现大发展。搭建学术平台,汇聚人才队伍,凝练学科方向,培育重大项目,产出高水平成果,建成现代服务业学科高地;学科专业布局更趋优化,“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彰显;生源质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办学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年预算收入达到5亿元。
——综合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深入系统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行政机构设置、干部人事制度、后勤保障管理等关键领域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优化治理结构,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有效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坚持从严治党,促进党建工作提档升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增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领导干部办学治校能力和素质显著提高,校风教风学风更加端正,从严从实、善做善成成为共同追求,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的校园文化氛围浓郁。
(三)发展思路。深刻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要以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提高质量这一主题,着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以下简称“四个着力”),提升学校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一要坚持需求导向。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对学校办学的需求、学生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着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着力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提供有效供给的能力。
二要坚持特色兴校。有所为有所不为,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从比较优势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中培育办学特色,不断强化立足湖北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特色、面向现代服务业的服务面向特色、经管为主的学科专业特色、应用对策研究为重点的科研特色、“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凸显地方性、应用型特色。
三要坚持人才强校。引育并举,重在培育,大力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着力培育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的条件保障,切实加强以师资队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能力素质,建设一支与学校发展目标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四要坚持创新协同。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破除制约创新的观念和体制障碍,支持有利于激活创新要素的探索和实践,协同、交叉、融合孕育创新,培育创新环境,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加强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科研互促共融、教学管理服务协同配合、国际国内办学资源共享,吸纳、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学校与经济社会互动互融、开放发展。
五要坚持依法治校。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合理配置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提升学校依法治理、科学治理和民主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我校“十三五”发展的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实施本科教育创一流计划。牢固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落实“四个着力”要求,对接产业、行业、企业,围绕创新、创意、创业,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升级版。
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围绕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而教”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选择性需求,在课程修读、时间安排等方面,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并具备终生学习能力。教学实施中始终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探索多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招录制度改革,加强招生选拔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衔接、融合,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深化“六个共同”,推进完善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融合式全流程协同育人机制,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教学改革成果。以试点学院改革为示范,稳步推进“一制三化”。促进学中干、干中学、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的改革。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按照提高本科教育“四个比度”(指办学定位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办学质量和效益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学生、家长、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要求,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探索专业设置跨院系申报和建设,巩固优势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发展新兴专业,建设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参照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我校本科专业标准,加强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和教材、教学团队建设,落实课堂、实验、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建成若干个高水平、示范性的经管类应用型专业。
推进高水平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更新教学内容。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推动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体育以及思想政治课等课程改革。加快专业核心课程的整合调整和综合化,确保选修课通开后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注重专业要求与职业标准的衔接。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以慕课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加强教学工程课程项目建设,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促进我校课程与国际高水平课程接轨与融通,同时为学校开办留学生教育打实基础。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扎实推进融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众创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和资金支持、政策保障制度。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专业特色、技术领先、功能多样的实验教学平台。筹建“现代服务业众创服务中心”,设立创业学院,建设一批校内外协同育人示范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服务平台。积极参与湖北省大学生创业“青桐计划”、“万名创业人才计划”等创新创业计划。
改进教学方法和的手段。改革传统课堂教学,运用数字时代的在线技术和教学技能,扩大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建立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有利于教学方法创新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运行机制,探索在线学习学分管理、学籍管理、学业成绩评价等制度,支持名师名课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和学习方式变革,推广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支持一课多师、多师同堂等教学组织形式,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探索以“重过程、重思辩”为特征的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教学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明晰质量标准,改革评价方式,强化评估结果反馈和工作改进机制;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资源使用效益的评价,提高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为“教考分开”、“管评分离”创造条件。做好2018年本科专业审核评估的各项工作,确保通过评估。
(二)构筑现代服务业学科高地。实施学科高地建设计划,充分发挥经管学科优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把现代服务业学科群做大做强,培育新的学科增长极。
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服务业学科群。主动对接服务业现代化国家战略,对接湖北实施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和千亿元培育工程,聚焦经济金融、商贸物流、会计法律、旅游休闲、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绿色环保等领域,积极筹建中国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分中心,重点加强碳排放权交易湖北协同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业研究院、湖北水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打造国家级学科平台。积极建设湖北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心、湖北土地制度与政策研究中心等省级高端智库。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确保以优秀成绩通过会计专硕验收评估,正式获得专业硕士培养单位资格。增加5个以上专业硕士培养专业,扩大在校研究生规模。加强导师队伍和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建设。
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商业应用等学科群建设,培育学校未来学科发展新的增长极。
创新学科发展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强化院系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职责。完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遴选与退出机制。改革学科资源配置方式,完善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制度。
(三)激发科研创新和服务能力。以增强科研竞争力为核心,实施科研“双提升”计划,以基础理论研究为先导,加强应用对策研究,提升科研服务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重大项目攻关和重要对策研究能力。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把服务湖北发展作为重要使命,聚焦湖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主动发声发力,着重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政策依据、决策参考、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推进科教融合,促进教学科研相长,增强科研反哺教学、服务人才培养的能力。
培育重大科研成果。大力推进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跨团队协同创新,鼓励原创性、探索性科学研究,重点培育“三大基金”的重大项目。力争国家级科研成果奖获得突破,科研竞争力在全国财经类院校的排名大幅提升,年科研经费力争突破两千万。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建立科研平台年度评价制度,实施动态管理,着力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科研组织形式,推动交叉融合创新,理顺院系与科研平台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营造优质学术生态。重视发挥青年学者在科研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支持更多年轻学者担任项目负责人、组建团队承担重点课题、成长为学术带头人。鼓励平等开展学术讨论和争鸣,发表学术上的新观点、新学说。高度重视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建设,促进科研人员协作创新。
(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坚持人才强校,做强增量、做优存量、做大总量、量质兼取,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盯海内外具有前沿学术领域穿透力的高端领军人才,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做好引进工作,积极对接和储备国家、湖北省各类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做好遴选、培育和推送工作,力争湖北省“百人计划”学者达到2-4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达到10人。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推进教师队伍分层建设、分类发展,引进和培养10名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领军人才, 60名学科和科研骨干人才, 100名有科研潜力的中青年人才,专任教师总数达到800人以上。
继续引进港澳台优秀人才。抓住机遇,乘势而为,稳固从港澳台引进人才渠道,保持每年引进4-5名港澳台全职博士教师;完善港澳台教师兼职教学、短期工作、合作科研等柔性引进、智力引进方式。
加快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完善教师发展中心功能,实行教师聘期继续教育学习学分制。加快青年教师培养,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爱校敬业教育,规范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做真学者、好老师。
(五)构建全方位开放办学格局。以更广阔的视野推动学校开放发展,引入先进教育理念,吸纳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人才、信息等办学资源在校内外、国内外双向流动,提高开放办学水平。
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探索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国(境)外合作院校和合作项目,引入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学资源。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开发多种中外合作培养方式,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为学生海外学习深造提供多种途径和方式。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海外高水平大学研修访学,完善聘任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管理制度,聘请海外高水平学者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推进科研国际化,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稳定的实质性交流与合作,资助国际合作科研项目,鼓励教师主持、参与重大国际项目和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加强孔子学院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平台作用。积极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加强院系国际交流能力建设,鼓励院系与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学者建立合作关系。
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办学。广泛吸纳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国(境)外的优质资源参与办学,把理论与实践、培养与需求对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探索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管二级学院。充分发挥校友会的平台作用,开发校友资源支持办学。充分发挥多边共建的基地、中心的资源汇聚和人才辐射作用。加快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鼓励院系吸纳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建立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
(六)提升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必须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加快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有效融合,建设系统共通、信息共联、数据共用、资源共享的智慧校园。建设泛在、高速、稳定和安全的校园网,构建统一的数据服务和决策支持系统,完成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初步实现面向师生的一站式服务、个性化服务。推进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建设支持协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智慧学习环境,支持师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网络教研、互动交流和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搭建智慧的管理和服务环境,培育智慧的创新环境。
增强财务保障能力。保持办学规模稳中有升,保证财政拨款和学杂费主业收入。实施多元筹资,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拨款专项资金和省级学科、教学及科研类财政竞争性分配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和湖北省“十三五”重大项目,完善科研服务与激励措施,加快独立核算单位改革,合理让渡学校资源市场,支持继续教育拓展行业培训市场,做好社会捐赠工作,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盘活老校区资产,适时启动新校区东区开发。千方百计增加收入,力争年预算收入达到5亿元,确保资金安排能保障学校事业发展的重点和急需。
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优化文献资源的保障体系和结构,超前规划、持续投入、分期建设,形成大规模、高质量、全学科覆盖的数字图书资源,实现图书资料储备充足,数据库内容广泛、功能完备、使用便利。继续加强后勤保障条件建设,有计划地推进校园设施设备维护维修改造工程,后勤服务机构要努力提高服务效能,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品质。
(七)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对改革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实施改革攻坚计划,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系统、协调地推进关键领域综合改革,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体系和结构。建立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做好制度废改立释,增强学校重要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协调性。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明确各级学术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和运行机制。完善党代会、教代会、团(学)代会等民主制度。建成依法治校省级示范校。
推进院系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调整院系设置。深化校院两级管理,加强做实院系的整体设计,形成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自主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办学重心下移,确保事权相宜、责权一致,引导学院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谋发展。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完善院系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考核。深化推进试点学院“三改革一完善”。
推进行政管理改革。探索行政职能部门大部制,推动项目制、扁平化管理,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效率。理顺部门职能职责,完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评价考核。推动预算绩效评价、学分制收费制度、专项经费配置方式等财务管理改革。
推进人事制度系统性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收入分配向教师倾斜,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比重,扩大二级单位分配自主权。改革完善教师分级分类管理、职称评聘、考核评价制度。深化职员制改革,完善聘用人员管理制度。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人事分配制度。
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独立核算单位管理运行机制,以社会化为基本方向,推行绩效管理;以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核心,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支持各经济实体做大做强,激发财富创造活力。
(八)建设特色经院文化。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努力建设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的特色校园文化。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以“三个自信”引领广大师生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培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发挥人文学科优势,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结合经济管理学科特点和学生职业面向,着力培养学生崇实守信、崇廉拒腐的职业操守。进一步凝练以校训精神为内核的大学价值观,提升大学理想境界。
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加强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五个育人”工作,充分利用学校的软资源,通过党建、思政、学生工作、导师制等途径,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加强培育青年教师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着力构建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学术民主、学术诚信和人才成长环境,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引导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员工乐业,提升大学精神气质。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重视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完善制度体系体现办学思想、管理理念和人文关怀,培育从严从实、善做善成的管理文化。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建设价值宽容的多元文化和全球视野的开放文化。加强师生法治教育,培养法治精神,培育廉洁文化。大力弘扬体育精神,发展体育文化。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校园文化品牌。加强校园人文环境、文化设施、校园景观建设,增强校园文化的识别度,提升大学文化品味。
(九)推进党建工作提档升级。加大全面从严治党力度,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推动学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决策机制,提升依法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组织体制,落实责任链条,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党治党责任体系。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严格师德师风考核管理。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各级党组织明责、履责、考责、问责机制。落实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发挥院系党委凝聚人心、服务师生、促进和谐、推动发展的职责。试点院系党政主职“一肩挑”,全面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落实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工作责任人、思想政治引路人、教学科研带头人的责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发挥基层组织和党员作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保持正风反腐高压态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腐败风险防控措施,加强二级单位纪检监察工作,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全面贯彻把纪律挺在前面的要求,落实《准则》和《条例》,落实“三严三实”要求,驰而不息纠正“四风”。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能力建设。建设“五好”领导班子。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多途径的干部培养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知识能力结构,提高行政管理干部专业化水平,提高领导干部办学治校能力。树立以实干论实绩、以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导向,全面加强干部履职尽责管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机制。
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前景美好,任务艰巨。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落实《意见》各项部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化改革、协同创新,优化结构、补齐短板,提升质量、办出特色,为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