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北经济学院委员会文件
鄂经院党发〔2015〕13号
关于印发湖北经济学院
第三次党代会党委工作报告的通知
校内各单位:
中国共产党湖北经济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于
中共湖北经济学院委员会
锐意改革 内涵发展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
——在中共湖北经济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4年12月20日)
温兴生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中共湖北经济学院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和高校竞争的严峻形势,学校党委坚持调结构、夯基础、提质量,深化改革,做实院系,做了大量打基础管长远、增强软实力的工作,为学校新一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持续推进实践教学、校政行企深度合作、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实施2014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过程不断优化。与农业银行、中百集团等大型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探索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省级精品课程、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4个;获批省级教研项目36项,获省级教研成果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奖励294人次,完成科研项目450个,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9个,12家创业企业在国家及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学校生源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考取研究生1451人,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二)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学科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干,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特色学科,法学、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新增“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5个。科学研究平台不断突破,科研成果等级和数量不断创历史新高。新增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科研平台1个、湖北改革智库1个。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3项、国家自科基金课题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4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7项。30份研究报告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一批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国家和地方政策法律、进入政府的规划和决策。
(三)提升办学层次,办学结构得到优化。2009年开始与湖北大学联合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得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资格,开始独立举办研究生教育,目前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163人。2013年停止普通专科招生,2014年开始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培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得到提升。聘任楚天学者16名、彩虹学者6名,获评二级教授8人,新增博士生导师1人,新增教授47人、副教授123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53.3%;新增博士9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1%,主干学科达到48.5%,教师结构不断优化;开展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学奖、优秀论文指导教师、优秀实习指导教师评选及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活动,评选经院名师15人、经院杰出教师27人,省级教学名师实现零的突破,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稳步提升;实施“学术创新团队计划”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师出国出境进修访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24人次,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学术影响不断提升。
(五)创新体制机制,学校发展活力得到增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成首轮岗位设置、聘用及聘期考核,实现了全员聘用和教师分类管理;探索灵活多样的人员聘用和薪酬分配方式,完成绩效工资改革,建立了以岗定薪、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和与改革目标要求相一致的薪酬分配体系;推进职称评审制度改革,获得全部学科副教授评审权。积极推进试点学院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院系、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成院系领导班子三年任期考核,产生了新一轮的院系领导班子,院系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六)努力争取办学资金,保障能力得到增强。学校年预算收入从2.29亿元增加到3.8亿元,五年累计争取“中支地”项目经费9200万元。年度科研、学科经费从708万增加至4377万元,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公用经费开支,教职工收入保持逐年增长。抓住省政府化解省属公办高校债务机遇,实现银行贷款债务归零。人文艺术楼、法商学院公租房建成投入使用,教学场所、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完成升级改造,教学和生活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图书信息、网络技术、资源配置和后勤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七)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一批丰硕成果。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总体部署,开展了各项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坚持学校和二级单位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学习方式不断创新,学习效果明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学生党组织设置不断优化,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不断深化。坚持和完善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重要部门、关键岗位的干部定期轮岗制度,干部结构不断优化。扎实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校文风、会风不断改进,铺张浪费现象得到明显遏制,领导干部作风不断好转。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完善预防腐败制度体系,严肃查处违纪违规案件,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进”工作,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与管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教育引导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氛围的涵养作用;加强学生党支部和团学组织建设,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和职业素养教育,发挥教职工全员全方位育人作用。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学校连续2届获评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高校。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校园和谐安全稳定,学校连续2届获评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和平安校园。
同志们,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体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第二届党委,向关心支持湖北经济学院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学校离退休老领导、老教师、老同志,学校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全校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破除发展瓶颈和壁垒的有效手段;必须坚持内涵发展,内涵发展是学校的立身之本,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路径;必须坚持团结奋斗,团结奋斗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还存在办学资源和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管理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人才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干部队伍执行力和改革创新意识还不够强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加强。
二、未来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当前,学校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决定,谋划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蓝图,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规划,这些都为学校未来的改革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国家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为学校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和学生就业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湖北正在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朝着“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为促进学校与经济社会的互动互融、提升服务能力创造了更多机会。与此同时,我校作为唯一一所省属财经高校,位于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相对地市州高校具有吸引人才吸纳资源的优势;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与国家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较高的契合度;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办学实力,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这些都是学校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有利条件。
当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学校发展还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一是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动,都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深刻影响,学校在办学理念、治理结构、办学资源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向普及化过渡,社会有了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家庭有了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学生呈现出多样化的人生目标,学校在人才培养上面临着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挑战。三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迫切要求学校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是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迫切要求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
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做好学校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本科为本,质量攻坚,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实践、实用、实干型人才,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
学校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是: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使学校成为面向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智慧库和思想库。争取到建校20周年前后,实现学校治理结构基本完善、本科教育省内一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能力较强;再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到建校50周年前后,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
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学生将获得更高质量的学习经历,教职工将拥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美好的未来取决于学校的发展目标,更取决于为实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因此,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立德树人。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管理服务质量,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坚持本科为本,努力把本科教育办成一流。强化本科教育在我校各层次、各类别教育中的基础性、主体性地位,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水平的学科专业、科学的管理和优良的服务保障,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同时进一步扩大普通本科招生规模;积极发展以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提升办学层次,扩大办学空间;因势利导,做大国际教育,推进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长期依存、共同发展”的原则,支持法商学院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必须坚持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大力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学生培养质量、学科科研质量、管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进一步彰显面向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服务面向特色、“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的学科专业特色、应用对策研究为重点的科研特色。必须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切实加强以师资队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能力素质,建设一支与学校发展目标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必须坚持改革驱动,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提高治理能力。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完善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配置与制衡关系,提升学校依法治理、科学治理和民主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未来5年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创新机制,彰显“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增强“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定位,优化专业结构,巩固优势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发展新兴专业,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体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牢固树立“为学而教”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准确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探索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提升教学能力。全面实施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推进导师制、学分制、专业核心课程制、辅修专业证书制、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等配套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和产学研一体的大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校政行企深度合作,按照“六个共同”原则搭建平台、深化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注重科研服务教学,通过科研方法向教学方法渗透、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互补共用,实现科研教学良性互动。加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拓展与国(境)外大学的学生交流项目,完善学生海外游学制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建立全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目标多元、方式多样、制度科学、管理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目标。
办好研究生教育。按照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和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条件建设,优化培养过程,确保培养质量,争取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评估。继续开展与兄弟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适度调整联培专业,扩大专业覆盖面;做好与中南财大联合培
把招生就业工作纳入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依据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完善并扩大专业大类招生,探索自主招生考试改革,完善招生考试选拔机制和校内学生选拔制度,建立与国家改革相适应、富有我校特点的招生录取制度。推进省内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加强与省内重点中学的合作,创新招生宣传形式,吸引优质生源。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意识,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主创业。未来5年,在校普通本科生规模保持逐年增长,生源质量保持稳步提升,学生就业率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二)扬优扶新,加强学科内涵和特色建设
学科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完善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彰显学科特色。对优势学科的资源配置给予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强化经管学科的龙头地位,把经管学科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省级、校级重点学科要以现代服务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平台建设、项目研究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未来5年,我校经管学科实力在全省高校中领先地位更加明显。
扶持新兴特色学科。大力扶持法、文、理、工、艺等学科形成特色、做大做强,为学校发展拓展新的空间。适应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培育学校未来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
加强学科内涵建设。面向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按照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引进和培养学术领军人物,建设高水平学科团队。继续加强学科平台建设,以问题导向、项目驱动,建设跨学科、开放性和国际化的新型学科平台。加快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和校级平台建设,发挥其吸引人才、吸纳资源功能,着力打造国家级学科平台。
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整合学科资源,推动一级学科内部打破院系壁垒,鼓励二级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完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遴选与退出机制。健全和完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考核和遴选制度,增强学科带头人的领军作用。强化院系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职责。完善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提高学科建设经费使用效益。
(三)研用结合,提升科研创新和服务能力
科研工作要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应用对策研究为重点,提升质量,增强科学研究服务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培育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瞄准科学前沿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国家自科、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三大基金项目,实施项目孵化和重点建设,集中人财物力,扶优扶强,协同创新。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国际联合研究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究项目。支持、鼓励教师主持或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到重要学术机构任职,提升学术影响力,增强话语权。未来5年,力争实现三大基金重大项目的突破,在国际国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数量进一步增加。
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科研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科学研究的显示度、影响力和话语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把应用研究、对策研究、技术开发作为重点,面向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效的政策依据、决策参考、技术支持。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将学校现有省级科研平台建成省内一流的研究平台,积极培育和争取省部级以上特别是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建设好湖北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心,担当起湖北省级智库建设重任。着力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努力把我校打造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智慧库和思想库。
完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以质量和贡献为依据,实施分类评价制度,根据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不同性质的科研工作,科研人员、创新团队、平台基地等不同类型科研活动主体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改革科研成果评价考核与奖励办法,实行代表作制、晋升职称免考核制、效益评价制、高水平成果重奖制,探索建立同行、用户、市场和专家等多方参与的开放评价机制。
(四)引育并重,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人才是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基础薄弱是制约我校发展的最大瓶颈,必须用强有力的手段招揽人才,用蓬勃的事业凝聚人才,用创新的方式评价人才,用一流的环境成就人才。
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统筹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制定“高端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人才。更加注重筑巢引凤,用优良的人才成长平台和环境吸引汇聚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思路和方式,设立人才工作“纳贤奖”、“荐贤奖”,充分调动教职工和学校聘请的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建立二级单位人才引进工作目标责任制,健全人才引进工作激励约束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政策环境,落实教师梯队建设的计划与举措,保证收入分配向教师倾斜,健全教师队伍激励约束、新陈代谢、优胜劣汰机制。优化管理服务队伍结构,提升管理服务能力,打造一支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高素质管理服务队伍,促进教师、管理、服务队伍协调发展。今后5年,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需要,重点引进高端人才、培育领军人物,楚天学者岗位特聘教授达到10人、讲座教授达到20人,培育3-5支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新增湖北名师1-2人,保持每年50名左右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规模,专任教师总量达到800人以上,主
把青年教师的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学校和院系都要做好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规划,在政治上加强引导、专业上着力培养、生活上主动关心、政策和资源上给予支持,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境)外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到企业任职,参加和主持高端学术活动,为青年教师成长铺路搭桥,促进青年教师在学术上成名成家、勇挑大梁。今后5年着力培养10名左右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青年学者。
把师德师风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广大教师要自觉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师德师风的制度、规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好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魅力引导和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全体教师都要恪守学术道德、谨守学术诚信,坚决反对师德失范、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爱校敬业教育,提升教师对学校、对事业的忠诚度、归属感、荣誉感。
(五)推进改革,激发学校发展活力
必须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着眼,从学校实际存在的问题入手,制定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明确改革的重点、路线图和时间表,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
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出台《湖北经济学院章程》,制定“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完善学校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校实际的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合理配置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相对分离、相互配合。加强并规范学术组织建设,切实提高学术组织在学校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保障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职权,维护学术活动的独立性。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学校治理结构。
推动院系改革,激发院系活力。学校成立试点学院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试点学院改革,落实支持政策。着力推进以学生招录、培养模式、教师考核、治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试点学院改革和特色学院建设,理顺学校与院系关系,强化院系办学主体地位和管理权责。给予试点学院一定的招生自主权;支持试点学院实行“一制三化”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探索新型校政行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允许试点学院适当调整人员编制、岗位设置,扩大遴选教师的自主权、改革教师评价考核办法、探索人员流转退出机制;给予试点学院内部分配自主权和改革专项经费支持,支持试点学院探索更加符合高等教育特点和人才引进规律的薪酬制度。指导试点学院制定院系章程,完善治理结构,建立既有激励又有约束,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院系管理机制,提高治理能力,做实院系。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以聘用制为核心的岗位管理制度,深化职员制度改革,完善岗位晋升和聘期考核制度。实行分类开放评价和流转退出机制,实现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基本原则,探索年薪制、项目制和团队薪酬制等多样化的分配制度,试行带薪休假制度。按照“小机关、大基层”的思路,优化机构设置,转变机关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深化后勤集团、亿优公司、医院、书刊发行站、交通运输中心等后勤服务和经济实体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以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模式,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六)开放发展,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
必须以更广阔的视野,推动学校开放发展,构建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办学。以推进校政行企深度融合、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为路径,坚持合作共赢,广泛吸纳政府、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参与办学,通过建立专业课教师进企业、企业家进课堂等合作机制,推动综合性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校友会的平台作用,创新校友工作方式,开发校友资源支持办学。充分发挥多边共建的基地、中心的资源汇聚和人才辐射作用,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发展。充分利用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的多样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建立开放的教育评价体系。在加强自我监督、自我评估的基础上,重视政府、社会中介机构等外部评估,构建开放、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定期向社会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就业质量报告,建立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信息的反馈和应用。按要求公开办学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提高国际化教育水平。探索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稳定的实质性交流与合作,拓展新的中外合作项目。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稳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加强院系国际交流能力建设,鼓励院系与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学者建立合作关系。完善聘任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引智培智工作,聘请海外高水平学者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更多教师出国(境)学习和深造,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加强孔子学院建设,努力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实力和海外影响力。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工作,提高因公出国(境)培训效能。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
(七)改善条件,强化保障能力
办学条件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加强条件建设。继续加大校园设施设备维护维修改造力度,建设绿色、低碳、数字、人文校园。探索合作开发、租赁等方式,适时启动校园东区开发。盘活三个老校区资产。千方百计开源节流,增加学校财务收入;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严格审批程序,加强经费支出管理;实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统筹使用信息化建设资源。坚持应用驱动和体制创新的原则,构建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智能信息服务支撑平台,把现有各分支系统改造升级为集成化信息系统,实现系统共通、信息共联、数据共用、资源共享,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深度融合,为师生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图书馆、后勤集团、亿优公司、医院、交通运输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和经济实体,要紧紧围绕安全、质量、效益等主要目标,牢牢把握食堂、宿舍、网络等重点部位,增强保障能力,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品质。
(八)文化引领,建设和谐校园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凝聚师生员工的精神纽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必须大力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文化。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广大师生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价值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统一起来,把个人成长成才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事业发展目标统一起来,胸怀大局,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努力学习。要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大力营造尊重学者、崇尚学术的氛围,大力倡导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员工乐业的风气,努力建设和谐校园。
大力塑造富有经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弘扬和践行以“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校训为集中体现的经院文化,培育师生经世济民的人文情怀、崇实守信的精神品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加强生命、生存、生活教育,让学生理解生命价值,掌握生存本领,认识生活意义。加强学生法治教育,培养学生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校园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健康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鼓励学习型社团,倡导公益型社团。加强校园人文环境、文化设施、校园景观建设,打造富有经院特色的文化载体。
努力提高师生幸福感自豪感。不断改善教室、食堂、宿舍、家属区、网络信息服务等公共保障,为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更优越的环境和条件。认真研究教职工社会保障问题,妥善解决教职工后顾之忧。确保教职工人均收入稳定增长,不断改善离退休老同志的生活和福利待遇,让教职工充分享受学校改革发展红利。
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切实做好安全稳定和保密工作,加大安全基础设施投入,改造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门禁系统。加强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加强校园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和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三、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关键在党,根本在人。我们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以“提高党建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度”为抓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筑牢师生员工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完善学校党委、二级单位党组织中心组学习制度,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三个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师生员工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全过程,体现在弘扬校训精神、建设师德师风、打造人才特色的内涵中,筑牢师生员工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爱校教育和法治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围绕职业化、专业化,强化政治功能,加强政治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学生思想引领、专业引导、成长引路的重要作用。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逐步形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活动特色。
(二)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整体素质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为目标,全面提升领导班子驾驭全局、把握方向的能力。坚持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努力营造团结共事的和谐氛围。主动适应事业发展需要,实施党委常委制,健全并完善党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提高领导班子决策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领导班子。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严标准要求干部、以严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纪律约束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落实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努力做到知人善任、人岗相配,用其所长、用当其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着力提升中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执行力,克服本领恐慌、能力不足、路径依赖,制定完善中层干部考评体系,强化对干部履职情况和工作绩效评估,构建能上能下的干部使用机制。加强后备干部梯队建设,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回报。充分发挥党校的阵地和熔炉作用,加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各级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贯彻落实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院系发展的重大事项,加强院系党政班子团结,形成强大合力,协调推进院系建设和发展。继续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把提高支部组织生活质量作为院系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将支部生活与教学科研、与教书育人、与教师的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党支部的生机和活力。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加强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坚持党员发展标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和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党性教育,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基层党组织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提高为师生服务的主动性上下功夫,在凝聚人心谋发展上求突破,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人才培养、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中的政治核心作用。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共谋发展的良好环境
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学校党委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布局,始终坚持抓党风廉政建设和抓学校发展的力度统一,把落实“两个责任”作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牛鼻子”来抓。要坚持“签字背书”、述职述廉、廉政谈话和检查考核制度。各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推进纪检工作“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要聚焦中心任务,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制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聚焦主业,不包办代替职能部门的监督职责,强化监督的针对性、有效性;正人先正己,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对纪检干部的监督。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效果。
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抓常、抓细、抓长。着力改进会风文风,开短会、讲实话、办实事,以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着力根治庸懒散软等不良现象,持续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着力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勤俭办学。注重民情民生,关心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教师、离退休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尽心竭力为师生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全体党员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以党风带教风,以教风正学风,确保风清气正,心齐事成。
(五)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要担当起领导核心、统一领导学校工作的重任。在学校工作中要总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把好方向,抓好大事,管好干部,管好人才,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尊重和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力戒包揽行政事务。
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具体体现。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学校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由校长办公会提出工作意见和方案,党委集体研究决定,学校行政班子组织实施。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集体决定了的事情,领导成员按照分工分头去办,勇于负责,防止推诿和扯皮。学校要建立健全具体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保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贯彻执行。
推进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探
同志们,国家全面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把湖北经济学院建设得更加美好我们责无旁贷,任重道远。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开创湖北经济学院更加灿烂的明天。
注:
1.“中支地”: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
2.“六个共同”: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合作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组建教师团队、共同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共同建设综合性实习和就业基地、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3.“三重一大”制度: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实行党委集体决策制度。
4.“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